费马大定理
作者:[英]西蒙·辛格
费马大定理 :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跨越三个世纪的谜]。
数学是一种最纯粹的思维形式。数学家似乎是属于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在我与他们的讨论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 他们的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精确性。
费马是现代数论之父。费马大定理的先驱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提出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安德鲁·怀尔斯 历经7年孤立研究 和 之后艰难痛苦的1年研究 终于于1995年彻底解决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问题。
BBC 纪录片《地平线:费马大定理》完整和富有启迪地记录了人类思维中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第一章: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
兄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有理数(整数 和 分数)的研究,研究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在这无穷多个数之间,兄弟会 寻求那些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数,其中
某些最特殊的数就是所谓的“完满数”。
数的完满与否取决于它的因数。如果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不含本身)之后大于它本身,该数称为"盈数",小于它本身,该数就被称为"亏数",如果恰
好与其本身相等,则此数被称为"完满数"。
数字 6 就是最小的【完满数】( 6 = 1+2+3 ),下一个完满数是 28。
完满数的解释:月亮每 28天绕地球一圈;
虽然上帝能够在瞬间创造世界,但是为了表现天地万物的完满,他还是用了6天时间。—— 摘自《天堂》( The City of God )
欧几里得 发现 "倍2性"与 "完满性" 之间的联系:完满数总是两个数的乘积,一个数是2的幂,而另一个则是下一个2的幂减1。
经典的数学证明是从一系列公理出发,然后通过逻辑论证,最终得到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定理。
数学证明 和 科学证明 的区别:数学证明是绝对正确的,而科学理论的证明仅仅是根据已得到的证据被认为是非常可能的。
例如: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探索就是不断发展的,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弦。弦能以不同方式振动,每种振动会产生特定的
粒子,这类似于乐器上的一根弦能发出不同的音,这也取决于它怎样振动。
数学家是基于逻辑推理,科学家是基于实验证据。
经典例子:“缺损棋盘问题”的证明。
第二章:出谜的人
【本章讲述从古希腊到17世纪法国的故事 以及 费马的发现与贡献】
= 费马,生于 1601年,1631年被任命为图卢兹议院顾问(属于业余数学家),他是一名称职的文职官员,当时鼠疫正在欧洲蔓延,幸存
者被提升去填补那些死亡者的空缺,所以费马的政治仕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 数学家一向都有 守口如瓶 的秉性,甚至到20世纪还有秘密的天才人物工作的例子。费马也是这样一位对自己的工作喜欢保密的人,
他因自己能够创造新的未被他人触及的定理所带来的那种愉悦感而感到满足,公开的发表和被人们承认对他来说毫无意义,所以他一直固执地拒绝公布他的证明。
这位隐身独处无意于名利的天才确实具有一种恶作剧的癖好,这种癖好加上他的保密使他有时候与别的数学家的通信仅仅是对他们的挑逗。
他会写信叙述他的最新定理,却不提供证明。发现这个证明就成了他向其他数学家所提出的挑战。他这种从不愿意泄露自己的证明的行为
使其他人极为恼恨。笛卡尔称他为 "吹牛者",英国人约翰·沃利斯称他为 "那个该死的法国佬",对英国人来说则更为不幸,费马特别喜欢戏弄他海峡对岸的同行。
= 费马 除了分享概率论创立者的荣誉之外,在另一个数学领域——微积分——的建立中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济学是深受微积分影响的一门科学,通货膨胀率其实就是价格的导数(价格的变化率)。经济学家常常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率(也即价格的二阶导数)也很感兴趣。
另外费马还是数学中 数论 的创立者,数论是研究数本身的学问,他想要了解数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数论的演变
= 欧洲 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近1000年):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之间的这段
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发展比较缓慢,被称为欧洲的 "黑暗时代"。
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7世纪的这段时间):主要是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
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 亲和数 [ 220女孩 与 284男孩 ]
它们与两千多年前使毕德哥拉斯着迷的完满数密切相关,亲和数是一对数,其中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之和。
例如:220 和 284 就是一对亲和数,220的因数之和为284 且 284的因数之和为220。这一对数被认为是 友谊 的象征,
是 爱情 的象征。它们象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220女孩" 与 "284男孩" —— 节选自台剧<牵牛花开的日子>。
著名的《费马(费玛)最后定理》里有这样一段话“坐标(220, 284):代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换句话说,这两个数就是用全部的生命去成全对方。”
含义是 "他的生命里匿隐着她的身影,而她的生命里也藏纳着他的灵魂,这对数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如果我是284男孩,你愿意做我的220女孩么?据说中世纪的时候 曾经流行一种成对的护身符,一个刻着220,一个刻着284,用来祈求恋情的美满顺利!
= 费马的挑战
费马特别乐于嘲弄英国数学家 沃利斯 和 狄格比,他总爱向他们发出挑战。
第一次挑战:证明“26是被夹在一个平方数和一个立方数之间的唯一的一个数”这个命题是对的!
最著名挑战:费马大定理 (1637年左右被提出)
费马在《算术》这本书的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记下了他的结论:
另外在列出这个结论之和,这个喜好恶作剧的天才草草的写下了一个附加的评注,这个评注苦恼了3个多世纪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
"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于是这个最著名的挑战就被提出来了!
= 关于费马大定理的有趣的故事
【第三四章讲述了17、18世纪和20世纪早期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一些尝试】
第三章:数学史上暗淡的一页
其实在远古时期,那些原始人类所用到的计数只有1和2,再多的话他们就无法理解,所以 3 自古以来就可以用来代表很多很多(非常多)的意思;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数渐渐的发展为以简单的计数数(1, 2, 3 ...)开始的数,它们也被称为 自然数;
但是到了9之后数到10,人们发现出现了一个怪物,必须用一个占位符来表示10与1的不同,于是就出现了0这个数字。
再随后人们发现简单运算加法和乘法可以将整数运算成别的整数,
但是除法运算却产生了一个尴尬的问题:"8 / 2 = 4,但是 2 / 8 = 多少呢",1/4 不再是整数,于是就产生了 分数;
印度人后来又发现减法运算又产生了一个尴尬的问题:"5 - 3 = 2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但是 3 - 5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此时自然数已经无法给出答案,只能通过引入 负数 来给出答案;
希腊人 也在追求着数字的完全性,这导致他们发现了 无理数(即根号2);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数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天地万物中的一切数,所有的数可以看做落在了一条直线上。
数学家们本以为所有的数已经在位子上,准备好回答任何数学问题,然而在16世纪,不安的隆隆声又响起来了,意大利有一位数学家在研究各种数的平方根时碰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1的平方根是多少 ),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对付,于是出于数的完全性,该数学家又创造了一个新数 i ,称为 虚数,它的定义就是 i^2 = -1。
于是又出现一个问题:虚数在实数直线上没有自然的位置,数学家们于是就设置了一条独立的虚数直线来解决这个危机,虚数直线与实数直线垂直并交于0这个位置,于是就有了一个二维的复平面,在这个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表示成 a + b i 的形式,这种由实数和虚数的组合而产生的数被称为 复数。
第四章:进入抽象
= 另外的尝试
= "14-15" 游戏
在一个4*4 共16个格子的网格中,放入编号1到15的15个塑料片,开始这些塑料片的顺序是被打乱的,游戏的目的就是
滑动这些塑料片,将它们重写排列成正确的次序。
有一个规律:从正确次序到随意打乱,有一个乱序参数 Dp,如果 Dp 是偶数那么就可以恢复成正确次序;
相反,如果 Dp 是奇数,那么就可以证明这个游戏无解(也即永远不可能恢复到正确次序)。
= "三人决斗" 与 博弈论
= 1930年希尔伯特退休,希尔伯特相信数学已经正常地走上了重建的道路,他的逻辑是相容的、有能力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数学
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但是1931年,库特·哥德尔迫使数学家们承认数学永远不可能在逻辑上完美无缺,哥德尔提出了 "不可
判定性定理" 使得数学不可能解答每一个问题。不可判定性 给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带来了巨大的烦恼:费马大定理可能是对的,
但是可能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可判定)。
= 数学发展对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 图灵
= 判断一个数学问题是否是好的,其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产生新的数学,而不是问题本身。
关于研究生:
【剩余几章按年代顺序讲述了最近40年中使费马大定理的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第五章:反证法
因为学习数学是最方便的,因为我只要看看数学课本就可以学习了。试想一下:如果我想要去钻研化学或者物理的话,那就还
需要科学仪器,而这些东西一般都不能轻易搞到。
很多数学家认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有天才的,我只是对数学特别好奇。
【第六七章重点描述了安德鲁·怀尔斯的工作,他在近10年中的突破性工作震惊了整个数学界】
第六章:秘密的计算
第七章:一点小麻烦
第八章:大统一数学
1611年开普勒的《论六角形的雪花》的论文,成功的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雪花都有独特的但总是六边形的结构。
他推测每片雪花开始时都有一颗六边对称的种子,这颗种子在穿越大气层时会发育成长。不断变化着的风、气温和尘埃条件
保证了每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种子是非常小的,这就使得决定其成长模式的条件在所有的六边上是完全相同
的,从而使得对称性得以保持。这篇论文也奠定了 结晶学 的基础。
总结
这本书 以费马大定理的起源发展及证明为核心,使我们了解了数学史发展中的很多有趣的故事;同时也对如何做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个人感觉收获很大。对我以后读研究生如何做研究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