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取义
作者:吴飞
+ 全书总结(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五个观点)
top-1. “亲密关系”:家庭政治中权力游戏的根本目的!“达成进一步的亲密关系和好好的过日子”才是家庭内各事的根本目的!如果抛弃了这两点,在家庭中取得再多权利游戏中的胜利也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top-2. 怎样做才能“想得开”?真正理解家庭中权利游戏的根本目的(达成更亲密的关系),真正能深切洞察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过日子的道理,能够认真、和乐地与全家人一起过日子,按照礼义做事,理性地控制情绪,追求达成更亲密关系,追求幸福!
top-3. 如何处理家庭中与长辈之间的关系?对“孝顺”问题的思考!要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尊重和孝顺,要主动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主动以低姿态去关心他们,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能表达出最好的尊重和孝顺。[联系文末的家规“买来东西首先给长辈看,询问他们的建议”]。
top-4. 如何利用家庭中每个人的“道德资本”?给家庭内各方都得到一定的道德资本,才有可能产生彼此之间的顾忌和尊重,才能使整个家庭中的权利游戏得以维持平衡。使得家庭内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相互尊重!
top-5. 什么是所谓的“过日子”?什么是所谓的“以家成人”?没组成家庭的人始终都会被社会当做是边缘人。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死与生
+ 不公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冤枉,一种是委屈!
- “冤枉”:可以界定为,在家庭之外的公共生活中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 “委屈”:可以界定为,遭到诸如家庭成员等有亲密关系的人的不公正待遇。
+ 公安局:名为“公安”,它属于“公共安全部门”,它所负责的就是平息公共领域内的不公正问题,也即所谓的冤枉,而不是解决家庭领域内的委屈!
+ 医院:属于“公共卫生部门”,它所负责的则只是人们的健康,它不大关心自杀背后的真正原因(比如家庭纠纷等)!
+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不是一个公共安全问题,也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不是其他的什么社会公共问题!
+ 理解自杀问题的关键变成了: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在意的公正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 本书研究的意义:寻找中国自杀研究的范式和理论解释的可能性。
+ 我对家庭政治的研究结果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和正义有关,这种正义体现在复杂的家庭政治中!要理解自杀问题的核心,必须与家庭政治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 自杀理论
- 涂尔干的《自杀论》无疑是最著名的自杀学著作,他在此书中把自杀当做是一个社会事实来理解,他把自杀划分为三大类: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失范”就是精神医学家们所说的心智不健全,抑郁症,情痛这类的东西。
- 莫宁格则认为自杀就是死的本能战胜了生的本能。
第二章 命与义
+ 如何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最为在意的公正/正义”?
- 首要的一步:理解当地人关于生命和人格的观念,从而看到他们所理解的正义和不公究竟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过日子”?
- 简单的来说,过日子就是在 “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生子、教子、年老、寿终” 这样的一辈子中生活的状态。这一整个过程都是以家庭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家庭”这个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
- 基于此,在中国人看来:过不好日子的人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除了问题的人。
+ 什么是“做人”?
+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 就是指成年、有自己的家庭、受到尊重、并在人群中享有相当地位的个体!
+ “做人”与“过日子”之间的异同:
- 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逻辑相通的地方,但二者所代表的观念并不一样;
- 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做人虽然也很家庭有很多的关系,但它更多的强调于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过日子更偏重于家庭,做人则更偏重于个人)
- 举例:夫妻二人之间如果一个能力很差,依赖另一个依旧还是可以过好日子的,但是倘若他要获得尊严,让别人把自己“当个人似的”来看待,他就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无法依赖于任何人)。“做人”就是需要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实现,做人的目的就是想要成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 家庭生活是“情感和政治”的一种混合。
+ 如何理解“家庭中的正义”?如何理解“委屈”?(P60/332)
- 首先,是“形式上的正义”,即过日子的制度框架。
· 家庭中固有的权利结构和各自的义务:父母应该爱护子女,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夫妻之间男主外女主内。
· 在这种权利结构上,要有基本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关系,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不公正”,就会使其中的部分人遭受到“委屈”。
- 其次,是在形式主义基础上的公平交往。
· 即要把这种由形式主义所确定的平等原则(父当严,母当慈,子女当孝,兄弟当悌,夫妻当爱)贯彻到日常交往中。
· 那些因为琐碎小事而引起的自杀,大多是因为这种公平交往受到了威胁。
· 家庭政治当中的委屈,常常并不在于一般的正义和公正原则受到了挑战,而是指所依赖和预期的某种相互关系没有达到!(它也可以理解为某人受到了委屈其实是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预期的尊严和权力)
+ "赌气"这种行为该如何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赌气指的是 因不满意或受指责而任性行动”!
-《现代汉语大辞典》“赌气指的是 用任性行动 来表示心中有气”!
@思考:根据这个定义,我自己也经常会在家庭生活中出现“赌气”的情况,在自己觉得不满意的时候,经常会选择任性行动!这种做法也是很不成熟的,应该予以杜绝,否则以后很可能酿成大祸!切记:对于“赌气”这种不成熟的行为,我自己应于警觉!
+ 到底什么是“义”?
- 人们孜孜以求的“义”,指的是 每个人的人格得到充分实现,有尊严、有乐趣、有劲头地过日子!
- 在家庭生活方面,使谁也不受委屈,每个人各得其所,就是正义的;
- 在每个人方面,张扬人格,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就是“义”。
- 自杀是对家庭生活中的委屈的反抗,也是对人格价值的一种张扬,其本质是为了赢取所谓的“义”!
@反思: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真的能帮自己赢得所谓的“义”吗?其实它并不是赢取正义的应有之道,这条路上有太多的陷阱与希望。
第二部分 家之礼
第三章 人伦 (人伦之间的冲突,家庭正义问题初览)
+ 家庭关系中的三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夫妇之间的爱,父母对子女的慈,子女对父母的孝。(家庭政治/过日子 就是围绕着各种家庭关系展开的)
+ 这三种最基本的人伦,不仅仅是三种亲密关系,而且也是三种政治关系。也就是说这三种关系不仅涉及到亲情,也涉及到权利和公正,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自杀这样的悲剧。
+ 在传统中国,一个家庭要过日子,就必须通过明确的等级秩序来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家庭生活的基本正义,就是使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政治中既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看待,也能因而感受到应该享受的亲密关系!
第四章 礼义 (更详细地讨论家庭政治中的正义问题)
+ 家庭政治中权利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进一步的亲密关系以及能更好好的过日子。如果这个目的无法达到,在家庭政治中的再多的权利游戏的胜利都变得毫无意义!
+ 到底什么是所谓家庭中的“正义”?
家庭正义的三个注意特点:
1. 家庭虽以亲密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及最终目的,但是情感终究无法取代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和道德资本;
2. 家庭中的权利关系不能演化成赤裸裸地权力斗争,其根本原则还是要全家一起过日子;
3. 处理家庭中的正义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暴力或冷冰冰的法律条款),而必须通过礼,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惩恶扬善,而是为了形成更理性的亲密关系!
+ “道德资本”在家庭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 只有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的道德资本,才有可能有彼此的顾忌和尊重,从而才能使家庭中的权利游戏得以维持平衡!
+ 到底什么是“礼义”?
- 所谓礼义,就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并且以和睦过日子为基本目的,依靠道德资本,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游戏,使得人们各得其所,达到权利平衡和相互尊重!
第五章 命运
+ 归根结底,自杀是反抗委屈、求取更多正义和幸福的行为,但是它也给人带来了最大的不幸!
+ 幸福生活没有别的诀窍,只能认真过日子。一切都应以“亲密关系”作为出发点的最终关系。
第三部分 人之宜
第六章 边缘人
+ 边缘人往往是没有资格自杀的,只有身心正常,能过正常日子的人,才有资格自杀!
+
一个正常人:首先是能够正常过日子的人,也就是能建立和管理自己的家庭的人!边缘人被排除在正常人之外,不能过正常日子,因此就没有资格自杀!
-
总结:成家立业 是标志着一个人真正成为完整的人的最重要事件!长大成人远远没有“成家立业”的重要性大。
@思考:也就是说“结婚成家”对一个人的人格完整有着重要意义,你只有“结了婚成了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认可你,才会把你当做是正常人看待。否则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你都只会被别人当做一个“边缘人”对待。
@联系:《王贵与安娜》中王贵所说的话:“结了婚的人就会成为组成这个社会的稳定细胞,而那些未结婚的人就是游离在这个社会中的自由基,我们这些稳定的细胞就会排斥你,不把你当做是正常人看待”!
第七章 赌气
+ 赌气的目的,首先也是为了实现人格价值。在家庭政治中,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相互的亲密关系,而且要彼此尊重,这样各自的道德资本就能得到对方的认可!
+
有“气”的存在就必然意味着“存在冲突和不公”,就像人们生病时的很多症状(比如发烧),其实是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反应,我们可以用这些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同样,“气”也是对抗不公保护人格价值的反应,我们也可用“气”的存在来判断冲突和不公的存在!
@联系:在公共政治中,只有出现了不平,才会有“气节”问题,而在家庭政治中,“气”的存在就意味着家庭中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陷入了混乱!
+ “赌气” 通常是以 任性的方式 来表达人格价值,就是一心只考虑当下的尊严得失,而忘记了更长远的利弊!
+ 家庭中父母本身就具有道德资本的优势,因此:他们希望利用这种优势赢得自己孩子的尊重,从而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道德资本!
+
而往往在家庭中,很多人并不懂如何去表达这种尊重和孝顺。其实处理方式很简单:主动把自己放在低位置上,主动以低姿态去关心他们,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就是表达出了最好的尊重和孝顺。
+ “孝顺”不仅要求你从心里尊重父母,而且要在日常的权力游戏中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充分的尊重和道德资本!
第八章 脸面
+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人群而存在,而任何人只要存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就必然也会存在面子问题!
-
哪怕是再低贱的人,只要和他人交往,面子在他身上就会起作用!
-
但如果不再相互交往的时候,面子就是一个无意义的概念。
+ 耻感 和 罪感 是引起自杀的两大主要心理原因。对“耻感”的拒绝,实际上是在争取“社会面子”,对“罪感”的拒绝,实际上是在争取“道德面子”。
+
“面子”和“赌气”不同,赌气涉及的更多的是内在的尊严,往往是针对某个人的反抗;而面子涉及的更多的是外在的地位和权利游戏中具体的道德资本,常常是基于对总体状况的不满!所以“面子问题”通常比“赌气”问题更大也更严重。
@思考: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在乎别人的“面子问题”!以别人的易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别人,你会怎么看待一些事,怎么去处理一些事。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与人相处的处世哲学”!
第九章 想不开
+ 思考:“要怎样才能做到想得开”?
· 首先家庭内的权力斗争,必须得从家庭全局来考虑,即: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内权力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谁的胜利,而是形成更好的亲密关系!
比如:在一场大家都觉得难以维持下去的婚姻中,在提到孩子时,他们往往都表现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对生活更积极的爱。而这种爱(形成更亲密关系的爱),正是过日子和做人的根本动力和道理,也是使得他们最终得以想得开的动力的源泉!
+ 总结:中国式自杀往往是由家庭内的委屈导致的,而这种尴尬的局面要从“亲密关系”和“家庭政治”这两个过程的相互表里来进行理解。
+
真正想得开的人,是能深切洞察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过日子的道理,能够认真、和乐地与全家人一起过日子,按照礼义做事,理性地控制情绪,追求达成更亲密关系,追求幸福,力求完美而积极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责任的人。
第四部分 国之法
第十章 法义
+ 四海之内的各个家庭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保障人们能正常地过日子和做人,充分实现幸福生活和人格的价值,同时国家还必须积极地帮助人们实现美好生活。
+ 国家一方面要使其中的各个小家庭和个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权干涉别人家中的私事,它不能直接插手家庭矛盾,所以只能从外部进行维护!
- 要做到这一点,国家首先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消除战争,纠纷,犯罪,疾病对人们的伤害,因此国家需要在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消除腐败!
十一章 造福
+ 思考:国家如何在保障个体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地帮助人们过上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
- 积极调解家庭关系,带领村民致富,同时要活跃大家的文艺生活。
·
文体活动可以在陶冶村民的心性的同时,用艺术来劝善讽恶,以艺术的形式来触动人们的内心,使人们在娱乐之中反思自己。
-
如果没有国家的法义,人格价值很难得到保全,而且很可能会使人不断陷入无妄之灾;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个体自身的思考和努力,即使再完美的社会制度,也很难保障人们有尊严的生活。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国家和个人对“幸福而又有尊严的生活”都负有责任,都需要为达成这个目的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好日子的一种可能 (家族内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的思考)
+ 主动抢着家里的事做,孝敬公婆并且乐在其中!
(不是他们让我这样做,而是我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爱吃什么,就想法给他们做,我只要看到他们吃得高兴,听到他们对我的称赞,我就比什么都快乐。这种对老人的孝敬是发自内心的。)
+ 与长辈相处的一条好家规 (给他们看外面的世界并征询他们的意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
“母亲不管什么时候买来或是从什么地方拿来什么东西,总是先到爷爷屋里一样一样地拿给爷爷看!
后来我也学会了这样做,买了东西先拿给父母看看!”
@思考:因为老人不能到外面去,把买来的东西给她看的同时还可以介绍介绍外面的世界,这样既可以给老人解闷,又能使她了解自己不能接触到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这样做能使老人体验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所以这就加深了两辈人之间的亲密情感。所以说这是一条好家规!
+ 长辈自己也应注意:为什么子女能真心实意的孝敬你,先有明智贤德的老人,后有孝敬达理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