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王阳明(1472-1529,57),明代著名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并称“儒家四圣-孔孟朱王”。
前言: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王阳明的心学又被成为“良知学”!
王阳明对天下人说:“真正的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那就去做,不必顾虑,更不必计较”!
序章:心学诞生的前夜(背景)
心学的八字箴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话解释:我们“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 王阳明的心学 不是理论,而是 生存和解决问题 的工具--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做人做事 要用心,要符合自己的良知)!
· 王阳明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做人一定要‘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在心上好好用功,使‘心即理’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 王阳明亲自告诉弟子说:学习心学的 理论和知识 都是等而下之,心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实践 (而这一点正是王阳明之强项)!到现实中找那些有意义的实事来练,以此来唤醒自己的良知!
总结
1. 祛除私欲之“真我克己法”:起正念,“美色使人目盲,美声使人耳聋,美味使人口伤,放纵令人发狂”!克己更需在‘事上练’!
2.
修炼心学 一定要谨记·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
格物致知:‘起正念,致良知’!等价的一句话是:“心即理,事上练”!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皆要‘用心’!
4.
致知 = 致良知,光明良知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去事上磨练!
5.
功名利禄,甚至是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外在的!对待他们的正确态度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那么你就会获得幸福,成为心灵(那个本真的自我)的圣人!
+ - 1.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真可谓是智商很高的天才,四岁就能熟背书籍。而在他读书时,他也表现出了自己异常的天赋:他在思考 “何为第一等事?” 或者说 “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这一类问题。
· 思考的答案是:“我以为天下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于是他由此出发,找到了做圣贤的古训:“圣人就是那些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人”!
· 接着他按照这四条标准逐一分析:“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大了;为往圣继绝学,太远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只有“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可不是靠嘴皮子,而要靠出色的军事能力才能经略四方。”
·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对军事的追求和喜好,崇拜当年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的民族大豪杰“于谦”。
@思考:这段经历真的让我感觉他非常人,他年幼就能做到立志,并天生具有 能为远大志向做出实际奋斗 的出色能力。(或者说他天生就:能知能行)!
王阳明寻求到 做圣贤 的两条必备条件:1. 为万世开太平是为“外王”,2. 向内锻造自己成为“内圣”!
· 怎么才能修炼“内圣”?-- 朱熹理学提出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当你把外界一切事物的道理弄都明白了之后,你就自然而然地修炼成了“内圣”。
· 于是王阳明开始践行这种方法:“格竹子”。王阳明格了整整六天,最终也没能格出个什么道理,却把自己格的出现了幻觉,格出了内伤,于是他就在反思这个方法的科学性,最终得出结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有问题!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王阳明在重归理学前对自己前半生做了一次严肃的回顾和总结。
王阳明苦学《周易》, 想要研习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的兵法部分!
·《周易》是周文王在监狱里写的一本卦书,道家说它里面暗藏人生玄机,读透它就能趋吉避凶,儒家则说它是君子的修身宝典!
王阳明所悟出来的心学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圣贤的因子,人人都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 阳明心学的宗旨是强调:“心即理: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从“心学”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1. 怎么孝顺父母?(让父母安心)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良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上安宁!”
“所以孝顺父母其实是一门 不让父母担心 的学问”
2. 怎么修行个人?(心即理,事上练 -- 知行合一)
修行的境界:“不动心”!“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不动心”也是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到江西剿匪这段时间传播的主要心学思想。”
· 不动心不是指拒绝美好,而是指:宠辱不惊,“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
· 阳明心学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就是 是非善恶,分清了是非善恶,你就是绝顶的聪明人和大慈大悲的佛,这样的人,想不在极乐世界都不行。”
· 王阳明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要通过实践去验证真理,最终的目的是磨练我们的心!
王阳明的人生经验:
· 1. 要摆脱一个人,只需让他如愿以偿!
· 2. 人的力量永远来自于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做人做事只要用心,就不会为困难所吓倒)
· 3. 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学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千万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过去,记住:过去的永远都过去了,你无法再改变,所以也不必再纠结)
· 4. 要学会努力适应外部环境 (即使是圣人也没有办法改变外部环境,我们要做的其实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 5. 何谓政治力?无非就是一个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 - 2.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 南赣剿匪
谚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做事要趁早,出头鸟是很难做到的)
谚语: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团队最主要的战斗力其实来自于其领导人)
谚语:做人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遇到挫折如果不能解决它就绕过它,这就叫拿得起放得下)
谚语: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阳明之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用心又分为:向内光复良知,
向外事上练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极大提高自己说服别人的成功率!
· 王阳明的剿匪策略:‘心学’的精彩解读!
·
王阳明打仗,重点不在排兵布阵,而在前期的谋划!“攻心”
为上,万物一体,心外无物!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之兵!
· 我们该如何交朋友:平生见世上好汉,我绝不轻易放过,我会用尽各种办法去和他接近,请他喝酒吃肉,为他解急救难!等到我和他建立下真正的友谊时,我就把真情告诉他,之后就没有不答应入伙的!
@思考:这种交朋友的策略,本质上也是强调先用心,再实践,最后关系水到渠成。
·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说白了都是心上的事,它 到底能不能做成 就看你 到底能否用心!总之就是一句话:制心一处,则能无事不办!
+ - 3.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 平定宁王
故事背景:燕王朱棣骗宁王朱权夺得天下,朱宸濠就是宁王朱权之后代,而正德皇帝朱厚照是燕王朱棣的后代!
- “朱宸濠有三个选择:第一,从南昌直袭北京;第二,从南昌突袭南京;第三,死守南昌城。如果他用第一计,由于北京方面没有准备,他很可能旋转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如果他用第二计,长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运气若好,搞不好会是南北对峙。如果他用第三计,那天老爷保佑,等政府军一到,他只能困守南昌,灭亡指日可待。”
- 王阳明断言
“朱宸濠志大才疏。志大才疏的人胆子小,瞻前顾后,尤其是对老巢有感情。如果他知道勤王之师正在准备攻打他的南昌城,他肯定会用第三计,死守南昌。”
-
最终凭借一系列的“谋划,计谋 和 攻心战”在短短43天内平定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
历史上三次著名的 采用“铁索连舟,火攻克之” 的战役:1. 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曹操);2. 元末明初·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陈友谅);3. 明中·宁王叛乱(王阳明-朱宸濠)。
王阳明总结自己用兵的技巧“不动心”!
· 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方有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泰山压顶而不变色,麋鹿在前而目不转的人!才有机会练成 不动心!
· 历史趣事:“皇帝朱厚照对于王阳明平定内叛是什么反应?” 真可谓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小孩,令人哭笑不得”!
-
朱厚照一听叛乱,立马想到的是“自己终于有机会再展现一次自己的军事才能了”,他要手刃此贼。想到江南风景如画,美女如天仙,更是双眼放光,嚷嚷着一定要‘御驾亲征’!
-
朱厚照手下江彬更是为皇帝的此次南征尽心尽力的准备,不过就在他刚走出50多公里到达河北涿州时,王阳明就把“战事已平”的捷报发给他了!
-
按说皇帝现在应该收心打道回府了吧,但是这位爷到好,听到的第一反应是:“王阳明如此心急,真让朕愤怒,宁王这废物怎么如此不堪一击!”他发了一通邪火之后,就召集他的将军们讨论。太监张忠
献上一计:扣住王阳明的捷报,不发北京。同时派人带着圣旨快马加鞭到江西和王阳明谈交易。交易的内容是,要王阳明把朱宸濠放到鄱阳湖上,皇上要亲自和他打一架,并且创造奇迹活捉朱宸濠。”
-
然后王阳明不得不又陷入了一场地地道道的阴谋战,稍不留神身败名裂,他又得利用自己的良知(善恶智慧)来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朱厚照 “31岁卒,一生没有儿女,而且也没有过继的子嗣,所以必须要从朱家重新挑选一位。” 直接引发明朝后来的“大礼议”事件!
@思考:为什么明帝国中期的皇帝大多活不过四十岁?(朱瞻基37岁卒,朱见深40岁卒,朱祐樘35岁卒,朱厚照31岁卒)
· 因为那一时期道教术士盛行,皇帝迷信长生不老术,长期服用那些所谓的仙丹,而这些仙丹里其实含有大量的剧毒化学成分“汞”和“铅”!
·
偶尔服用不会出什么问题,但长时间服用就会积累毒性!所以这些皇帝放着好好的正道不走,偏走旁道,长期服用这些化学药剂,最终反而导致成为了短命鬼!
“1520年农历七月十七,王阳明献上修改版平定宁王报捷书,朱寿大将军、张忠、许泰、江彬成为功勋,王阳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队”。
· 王阳明怎么看待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问题?
-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可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应该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勇敢去拼,不做缩头乌龟”;“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王阳明心学第二重:“致良知”--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把自己的良知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它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事上练’!
“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 - 4.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 广西戡乱
故事背景:万人齐捧王阳明, 1527年王阳明重出江湖到广西剿匪!在从自己老家浙江余姚出发之前,他道出了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天泉证道”--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志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别人的提醒永远不如你自己良知的提醒。大家在生活中只要简易的按照良知去真切地为人处世,那么就会显现出一派圣人气象!
为什么杨一清不同意王阳明出山?
· 因为他是出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一旦王阳明出山立下大功,肯定就会挑战他的地位了。所以杨一清出于自己的私欲蒙蔽了自己的良知,不同意阳明出山!
实际王阳明出山之后所得的战果:运用自己拿手的‘实用心理战’+‘良知论’,再一次成功招抚了广西 田/思 二州,然后又以极低的人力物力财力平定了断藤峡和八寨,未动政府一兵一卒(以匪治匪),未费财政一分一厘!可谓是居功至伟!
· 王阳明在他人生的最后总结‘人这一生啊,也只是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都只为这一件事,那就是致良知’!而所谓的‘致良知’重点就在于强调‘事上练’!
·
他和他的父亲王华,就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坚持良知,雷打不动,风雨不改!
·
王阳明死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死后:“被装入棺材,一路向浙江。他的肉体和精神在南康、赣州、南昌受到史无前例的缅怀。他的弟子们和崇拜者哭声震天,让整个南中国山摇地动。这是人们对一个慈悲人物和神奇人物最具敬意的膜拜,在整个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又有几个”。王阳明不愧为‘明朝一哥’!
‘明朝一哥’也是人,他也会犯私心
· 超级气派和豪华的‘伯爵府’ (号称: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
(吕府是明朝后期严嵩治下的一名大贪官·兼任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
·
伯爵府的一个细节:府内建有一池叫‘碧霞池’,池上有座桥叫‘天泉桥’,王阳明天泉证道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思考:这么豪华的宅邸,他哪来的钱?很有可能就来自于‘平定宁王叛乱’时取走了朱宸濠在南昌府邸的巨额财富!
· 王阳明死后,家族内众位夫人发生了内斗,目的是为了争夺王阳明的财产!
·
王家后来家族逐渐没落了,表面原因是:其家族内斗
加之 明后期王学受打压导致其被摧毁。但其背后一个更大的原因则是:王阳明治内的无能!倘若他能把战场上十分之一的能力转移到家族事务上,他的家族也不会有内讧。
@思考:“人无完人,
孰能无过”,人人都有缺点,但只要你能全心全意发挥自己的良知,你也可以成功
(做不到福荫子孙,起码也能做到保得一世成功)!联系中国伟人毛泽东也是‘七分功三分过’,伟人也是人!
+ - 5.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 修炼强大之内心
阳明之心学:不仅仅是理论,而更是一种 指导人解决问题,强大内心 的实用方法。阳明之心学,是一门要人自信的学问!
王阳明心学 所揭示的处世哲学:
1.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皆可成圣。(主张人要‘自尊’)
·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 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
· “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
· 圣人是:自然而然致良知的;贤人是:勉强自己而致良知的;愚人则是:不肯去致良知!”
· “愚人的良知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贤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圣愚的良知是一样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2. 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我们心中,上帝就是我们自己。(主张‘只俯首于自己的内心’)
· “一切真理都在我心中,所以不需外求。世界上唯一的权威只在我心中”。
· “王阳明所谓的俯首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要你胡作非为。”
3. 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 人在世上遇到不公,如果不争就是在伤天害理!(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如果遇不公而不反抗心里就很难受,‘心即理’:心受到了伤害,天理也就受到了伤害)!
· “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当我们在替自己抗争时,同时也是在为别人抗争,而有时候为别人抗争时,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抗争。王阳明说人反抗不公也是在致良知!
- 举例 “为什么我们要抗争?”:“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有这一段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不能致良知的恶果:“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如何 去除 我们心中的“私情与私欲”?(王阳明提供了一些心法)
· 任何一种情感,其实都要符合本性,一切都要有个度! ("过"和"不及"都是不合天理,不服人性的)
- “有一个掌握度的方法是这样的,哀伤忧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能影响到你的健康,那就是掌握了度。人不能因为哀伤忧愁而病倒。当然,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这个度的把握也不同。”
- “掌握好一个度,无非是要你在这上面不要太认真”
· 为什么我们不要愤怒?因为“愤怒其实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 “如果你对别人有怒气时,你可以这样想,这件事和我无关,虽然我生气,但不会因怒火丧失理智。”
· “我们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别人挑战了我们外在的一些东西,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这些外在的东西在王阳明心学中是根本不值一提的,王阳明真正关注的是内心的良知,每个人只有在面对良知时才是当事人,面对其他一切外物时,就是个旁观者。”
·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平时感觉不会被毁誉所动的人,在此时能不为所动,那才是真本领。”
· 什么是“私欲”?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
· “私欲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人不能充分发挥良知的一个根由”!
· “良知被种种私欲遮蔽,虽然有是非善恶之心,但因为受私欲的诱惑而无法致良知。”
@思考:所以我们在修炼心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心即理”,“知行合一”,“存天理 · 灭人欲 · 事上练”!
· 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好利”,那么一个好名的人通常会有什么表现?
1. “一个“好名”的人,非常喜欢和人争辩,而且他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当他确认这一点时,那么他就把自己看成是君子,对方是小人。变得听不见意见,妄自尊大。”
2. “好名”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爱抱怨!把抱怨和指责别人当成是一种生活。
@思考:怎么才能治“好名”之病?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
@思考:如何才能改掉“爱抱怨爱指责”的毛病?“真正的修行之道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如果一味地去指责别人,就只会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如果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当你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缺点时,你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吗?” 当你想要议论别人的是非,想要责备别人的时候,你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才行!
· 怎么祛除我们的 闲思杂虑,祛除私欲?(真我克己法) 用真我的思想,把那些影响闲思杂虑的私欲给克除掉!
· 王阳明说:“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克己),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 想念私欲的表现为:“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美声,嘴巴爱吃美味,四肢爱享受安逸。因此便不能克己。”
@引申王阳明之 克己心法-“真我克己法”:“美色使人目盲,美声使人耳聋,美味使人口伤,放纵令人发狂”。 你的心必须要起正念,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必须依靠心这个真我。做到戒慎于不视,恐惧于不闻,害怕对这个真我的本体有一丝损伤。稍有丝毫的非礼萌生,有如刀剜针刺,不堪忍受,必须扔了刀、拔掉针。如此方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真我克己法" 不是理论,而是实践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拿它在实际事情上进行磨练~
· 心要起正念,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让你的心帮你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动’。
人生在世,我们到底该追求什么?{阳明说:人最应该追求的其实不是物,而是天理、追求致良知!}
· 其实“不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
·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光明良知,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其他外物还有什么追求不到呢?”
· “光明良知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去事上磨炼。”
如何对付“恶”?如何与“恶人”打交道?
· 什么是“恶人”?凡是那些我们良知不肯承认的人就是恶人。
· 对付恶人,“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
· 和恶人打交道只要记得一条:试图改变他的恶性,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尽量不要揭发他的恶性。而是 用你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智慧来不停地暗示他:不要以为我好欺负,我只是不跟你一般见识。
为什么王阳明要强调“在事上练”?
· 因为“平时无事时有多么从容的风度其实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在这个时候,平时愤怒时到此能不愤怒,惊慌失措者到此能不惊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心学告诫我们“获得幸福”的方法:千万不要和外物对立!用良知去做事!
· 所谓幸福,就是 长久的快乐!
· 人为什么会常常感到不幸福?“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而实际上,天下万物本来是没有善恶的。”
· 心学说‘无善无恶’,是不要刻意为善,更不可刻意为恶!“所谓‘不刻意’,就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无他意,不要去刻意的和事物对立。”
· 记住:‘一个情绪永远受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会有幸福感’!功名利禄,这些本是外在之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们要做的是: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 - 6. 知行合一 的修炼法门
·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所认为的“格物致知”?
- “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格物”就是‘正念’,致知是‘实现良知’。
- “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通过在事上正念而实现良知。-- 这就是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 ‘理学家’ 和 ‘心学家’ 的区别?--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
· 理学家 强调先探究,后用心;
· 心学家 则强调先用心,后探究 [凡事做事要用心(心即理), 所有的道理我的心都已经知道了, 无需向外探求]!
· “朱熹是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去寻找问题,而王阳明则是面对问题时,才来探究问题。”
· 为什么说 “心外无理”?
- ‘心外无理’ 其实是在强调‘用心’:“我们好好地关注自己的良知,当我们去做事时,良知就会自动自发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说白了*心即理*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 为什么说 “万物一体”?
- “天地万物所以一体,是因为我们的心和万物有感应!见到猪被杀,我们心里不舒服,说明我们和猪有感应;见到草木被折断,我们心里不舒服,说明我们和草木也有感应。所以万物是一体的。”
- “我们为什么能感应到万物,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良知。”
- “万物一体,其实就是万物即我心,我心即万物。”
· 为什么说 “心外无物”?
-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质其实本质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质本身。”
- 我们看到一朵花,花在你眼中(心中) 明亮起来,但并非是它自身明亮起来,只是光的反射。我们所看见的花其实是映射到我们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间的那朵花,它映射到我们心中时就已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们的心外。
- 一个证据:‘当她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时,我们还能记得她的形象,这就是证明’!
· 为什么说“心外无事”?
- “你意识到的事和正在做的事,其实都是心(那个真我)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所以说,心外无事。”
@劝诫: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思考:那我们到底该做什么事?两个标准:1. 你可以做到的(那些你能控制的事);2. 你要听从良知的指引!
总结:心学修炼法门:“做人一定要 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在心上好好用功,使“心即理”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 所谓 ‘知’ 是指:内心的良知-天理,所谓 ‘行’ 是指: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 良知说白了 就是指 “判断力”!“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就是是非善恶,分清了是非善恶,你就是绝顶的聪明人和大慈大悲的佛,这样的人,想不在极乐世界都不行。”
· ‘致良知’ 绝对是个人修行的一大法则!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四句教:致良知的四大步骤)!
· “光复良知,致良知,用真我来克己”!时刻反省自察,格物致知!
· “只要你不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做事,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正念头(格物)的真正秘诀,致良知(致知)的实在功夫。”
· 记住:‘良知’很容易被物欲遮蔽,一旦你的良知被遮蔽后,它在你内心的声音就变得微弱了,此时的你 可能就越来越听不清那来自内心的声音,你也会越来越容易被 物欲 遮蔽!这样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一旦你出现恶念,就必须要尽早正念,方能及时抽身,修成‘致知’的正果!